海绵城市的发展展望随着社会的发展,城市化的进程加快,许多城市出现了内涝、水质污染、生态恶化等问题。因此,建设海绵城市就显得尤为重要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,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,也可以起到缓解城市内涝、减少水污染、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、提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的作用。在我国,海绵城市建设从最初的理论探讨到试点建设再到全面推广,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。但是在我国,海绵城市建设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。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相关文献资料,探讨海绵城市在我国的发展情况。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雨洪管理模式,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,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,下雨时吸水、蓄水、渗水、净水,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。因此,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积存、自然净化,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内涝等问题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,雨水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大量的水污染、改善水体质量、净化水质和补充地下水,所以,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综合的过程。本文研究了国内外关于海绵城市的发展情况,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总结,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。 本文从海绵城市的相关概念着手,对其产生背景、应用领域、意义和目标进行了阐述,并结合国内外发展情况,分析了海绵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。 国内外关于海绵城市的发展情况主要体现在: ①国内方面,2013年1月,住建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《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提出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,建设一批高标准的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。 ②国外方面,在德国、英国、法国、美国、加拿大等国的一些城市建设了“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”项目,涉及道路排水系统和住宅小区雨水处理系统。 ③我国在海绵城市研究上起步较晚,但是发展迅速。其中,2015年7月,住建部发布的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(试行)》指出,要从城市规划、基础设施建设、建筑和小区、道路与广场、园林绿化和排水管网等方面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。 在中国,海绵城市的研究成果也很丰富,例如,西安城市规划研究院《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》、清华大学《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与应用技术导则》、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《基于弹性城市的海绵系统研究》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《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手册》等。 目前,我国海绵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规划和政策方面,在建筑和小区方面的研究较少。此外,海绵城市在建筑和小区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,还需要进一步拓展。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,还存在一些问题:①我国地域广阔,自然条件复杂,地质条件、水文条件和气候条件差异较大,地理环境不稳定,气候变化大,因此不同地域的海绵城市建设也不相同。 ②我国大部分城市属于人口稠密地区,居住密度大,而基础设施和绿地面积小、分布不均,使得城市水的负荷很大。 ③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。目前,在海绵城市建设上很多地方政府都是“财政输血”式的管理模式,难以在短时间内投入大量资金。因此就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。④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。目前,很多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采用“样板工程”和“一次性工程”的方式,在后期施工上,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。 ⑤海绵城市建设基础设施落后,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排水系统。 ⑥在海绵城市建设中,由于资金、技术、人才等方面的原因,造成很多项目进展缓慢,甚至停滞。 针对这些问题,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:①需要将海绵城市纳入到城市规划中去,并制定相关政策加以推进。 ②加大政府支持力度。 ③加强海绵城市的宣传工作,提高全社会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,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问题。 ④加强技术研究,加大研发力度。 ⑤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,充分利用试点城市的经验,加快海绵城市建设。 综上所述,在海绵城市的发展中,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让海绵城市的理念深入人心,因此政府需要做好宣传工作,通过各种形式让市民了解到海绵城市的理念和它带来的好处,并将这种理念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。同时也要做好对相关技术的研发工作,比如提高土壤透水性、透水性沥青路面、透水混凝土、透水砖和雨水花园等新型技术。此外还需要做好对水资源的回收利用工作。最后要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人才的培养,为我国建设海绵城市提供人才保障。海绵城市的发展,不仅可以缓解我国城市内涝、减少水污染,而且对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很大帮助。但是由于我国地域广阔,气候条件复杂,不同地域的海绵城市建设也不相同。因此在发展海绵城市的过程中,需要结合我国地域特点和气候条件,因地制宜。目前,在海绵城市建设中,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,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。例如,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,取得了一定成效,但是这些试点城市多为大中城市,而中小城市还未开展此项工作。因此今后需要在中小城市推广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,扩大海绵城市建设的范围和规模。
|